三一STC700T汽車吊性能參數(shù)表、吊車吊臂計算工況表
三一STC700T汽車吊性能參數(shù)表、吊車吊臂計算工況表
點此查看

吊車參數(shù)應用
好的,我們來詳細解析一下三一STC700T汽車起重機在不同工況下起重性能表的應用案例。
首先,需要明確一個核心概念:起重性能表是起重機安全作業(yè)的生命線,絕對不能憑經(jīng)驗估算。 STC700T的性能表會根據(jù)支腿全伸、半伸、不打支腿(輪胎工況) 以及不同的配重 和臂架組合 而完全不同。
案例背景設定
假設我們有一臺三一STC700T,基本配置如下:
- 最大額定起重量: 70噸
- 主臂長度: 10.6米 ~ 44米
- 副臂長度: 9.5米 ~ 16米(最大臂長可達60米)
- 配重: 16.5噸(基本配重),可加至26.5噸(全配重)
案例一:近距離、重物吊裝(典型工況)
- 工況描述: 在工地現(xiàn)場吊裝一臺重約40噸的設備。作業(yè)半徑(吊車回轉(zhuǎn)中心到吊物中心的水平距離)約為7米?,F(xiàn)場地面堅實,允許支腿全伸。
- 應用步驟:
- 確定工況: 支腿全伸,使用16.5噸基本配重。
- 查閱性能表: 找到對應“支腿全伸,配重16.5t”的性能表。
- 匹配參數(shù): 在表中,先找到作業(yè)半徑7米這一列,然后向下查找對應不同臂長的起重能力。
- 例如,當主臂長度在18.4米時,7米半徑的額定起重量可能為52噸。
- 當主臂伸長到26.2米時,7米半徑的額定起重量可能降至45噸。
- 分析與決策:
- 結(jié)論:無論是用較短的18.4米臂還是較長的26.2米臂,吊裝40噸的重物都在安全范圍內(nèi)(40噸 < 45噸/52噸)。
- 最佳實踐: 應選擇盡可能短的臂長和盡可能小的半徑進行作業(yè)。因為臂越短,起重能力越強,穩(wěn)定性和安全性越高。此工況下,使用18.4米臂是最佳選擇,安全余量更大。
- 關(guān)鍵點: 近距離重物吊裝,優(yōu)先考慮使用短臂,充分利用起重機的最大起重能力。
案例二:中遠距離、高空就位吊裝
- 工況描述: 需要將一根重約10噸的鋼梁吊裝到離地面30米高的位置。由于周圍有建筑物,吊車需要停在較遠的地方,預計作業(yè)半徑為16米。
- 應用步驟:
- 確定工況: 支腿全伸,使用16.5噸基本配重。
- 查閱性能表: 再次找到“支腿全伸,配重16.5t”的性能表。
- 匹配參數(shù):
- 首先,30米的高度意味著臂長必須足夠。主臂全伸44米可以滿足,但可能需要使用副臂。我們先看主臂工況。
- 在性能表中,找到半徑16米這一列。查看44米主臂對應的起重能力,可能僅為7.5噸左右。
- 問題出現(xiàn): 10噸的重物 > 7.5噸的額定起重量,嚴重超載!
- 調(diào)整方案(應用性能表的核心價值):
- 方案A(增加配重): 查閱“支腿全伸,配重26.5t”的性能表。在44米臂、16米半徑時,起重能力可能提升至9.8噸,仍然略低于10噸,風險極高。
- 方案B(優(yōu)化臂架組合): 考慮使用“主臂+副臂”工況。查閱副臂性能表。例如,使用“主臂44米 + 副臂9.5米”的組合,在16米半徑時,起重能力可能為11噸。
- 方案C(減小半徑): 與施工方協(xié)調(diào),能否讓吊車更靠近一些?如果將半徑縮小到14米,在“主臂44米 + 副臂9.5米”工況下,起重能力可能達到14噸,安全余量充足。
- 最終決策: 綜合比較,方案C(減小半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