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吊車參數應用
好的,我們來詳細探討一下三一STC900T7汽車起重機在不同工況下,其《起重性能表》的具體應用案例。
首先,需要明確一個核心概念:起重性能表是吊車安全作業的生命線,它不是一成不變的,而是隨工況條件動態變化的。 STC900T7作為一款90噸級的起重機,其性能發揮極大地依賴于支腿狀態、臂架組合、作業半徑和吊裝角度。
STC900T7的主要工況配置包括:
- 主臂工況: 使用基本臂(四節臂)或全伸主臂(五節臂全伸)。
- 副臂工況: 在主臂基礎上加裝副臂,用于高、遠距離的吊裝。
- 固定支腿/全伸支腿: 支腿伸得越開,起重機的穩定性越好,起重能力越強。
以下是幾個典型的應用案例,展示如何查詢和應用性能表。
案例一:近距離重物吊裝(主臂工況,全伸支腿)
場景描述: 在設備安裝現場,需要將一臺重達 45噸 的設備吊起并安裝到基礎上。設備就位點距離吊車中心約 7米。現場地面堅實平整,允許全伸支腿。吊車使用全伸主臂(約44米) 進行作業。
應用性能表步驟:
- 確定工況: 主臂工況,全伸支腿(通常是性能表的第一頁或默認工況)。
- 查找對應臂長: 在性能表中找到 44米 主臂對應的那一列。
- 確定作業半徑: 在“半徑”行中找到 7米。
- 交叉查詢額定起重量: 在7米半徑與44米臂長交叉的格子里,找到對應的額定起重量。根據STC900T7的性能表,這個數值大約在 50噸 左右。
決策與分析:
- 安全性判斷: 設備重量45噸 < 額定起重量50噸。從純重量角度看,吊裝是安全的。
- 額外考量:
- 吊具重量: 必須將吊鉤、鋼絲繩、卸扣等吊具的重量(假設為1噸)計算在內。總吊重為 45 + 1 = 46噸。
- 安全余量: 46噸仍然小于50噸,但余量(4噸)相對較小。操作時需要極其平穩,避免突然起升或回轉產生動載荷。
- 結論: 此工況下,STC900T7可以安全完成此項吊裝任務,但需謹慎操作。
案例二:中遠距離、較高位置吊裝(主臂工況,全伸支腿)
場景描述: 在鋼結構廠房施工中,需要將一根重 15噸 的鋼梁吊裝到離地 30米 高的位置。吊車中心到鋼梁安裝點的水平距離(半徑)約為 18米。
應用性能表步驟:
- 確定工況: 主臂工況,全伸支腿。
- 計算所需臂長:
- 高度 = 30米(目標高度)+ 吊鉤高度(約2米)+ 安全余量 ≈ 32米。
- 所需臂長 ≈ √(半徑2 + 高度2) = √(182 + 322) ≈ √(324 + 1024) ≈ √1348 ≈ 36.7米。
- 因此,我們需要查詢 37米左右臂長 的性能數據。性能表上可能沒有正好37米,我們需要查看比37米長的下一檔臂長,例如 39米或40米 臂長的數據,這樣更安全。
- 查找額定起重量: 假設使用40米主臂,在18米半徑下交叉查詢,額定起重量大約為 18噸。
決策與分析:
- 安全性判斷: 設備重量15噸 < 額定起重量18噸。考慮吊具重量后(約0.5噸),總重15.5噸,仍在安全范圍內。
- 關鍵點: 此案例的關鍵在于臂長和半徑的準確計算。如果估算錯誤,實際臂長不夠或半徑過大,都會導致超載。同時,起吊高度高,對鋼絲繩的卷揚速度和穩定性要求也高。
- 結論: 使用40米主臂,在18米半徑下可以安全吊裝。
案例三:高、遠距離輕型構件吊裝(副臂工況)
場景描述: 在

下載APP